情味,源於人。
不同的角色,一代又一代為這地方留下獨一無二,但普世共鳴的感情;
時日久了,留下的情味始終不散。

街坊到友愛辦館買東西,不用開口說,想要的已瞬間端到眼前。坐在收銀櫃枱目擊這一切,一個客人如是,接著的二、三、四⋯⋯個客人也如是,忍不住大讚老闆呂平神乎奇技,他只笑不語,反而正在付錢的街坊忍不住搭嘴「幫襯咗佢三十幾年,要什麼他怎會不知道!」

街坊到友愛辦館買東西,不用開口說,想要的已瞬間端到眼前。坐在收銀櫃枱目擊這一切,一個客人如是,接著的二、三、四⋯⋯個客人也如是,忍不住大讚老闆呂平神乎奇技,他只笑不語,反而正在付錢的街坊忍不住搭嘴「幫襯咗佢三十幾年,要什麼他怎會不知道!」

紅底黃字亞加力膠片招牌,是發發快餐的經典標記。80年代的風味,到了今天依然保持著。你或許會認為這是因循守舊,但在關氏兩父子眼中,那是永恆的味道。

在秦石商場十個寒暑,不論三歲至八十歲的髮型,客人的千根煩惱絲,均在Gary 的剪髮刀下打理得貼貼服服,懷著燦爛笑容步出店外。入行十五年,由師傅成為負責人,秦石店是Cutie Hair Make在沙田區四家分店之一,「我嘅夢想就想將屋邨舖擴展網絡,包圍成個沙田。」店內的角落。

洪慶海鮮燒臘飯店原本座落於一座建於1933年戰前唐樓的地下舖,該唐樓是香港目前僅存的戰前弧形轉角唐樓之一。很可惜,業主決定於今年重建大廈,洪慶亦因此面臨結業搬遷。民坊團隊得悉事件後,深感可惜,決定主動聯絡李老闆,商討於同區旗下的李鄭屋商場重開。經過積極洽談,團隊最終成功說服李老闆,於李鄭屋商場重新開幕,延續47年的街坊情。

今天在香港說環保,你我都不陌生,但回想八、九十年代,普羅大眾的環保意識仍很薄弱,推廣環保的活動亦不普遍。當年有一班剛畢業的大學生,大家懷著宣揚環保概念的理想,膽粗粗成立了名叫「綠領行動」(原名:綠色學生聯會)的非牟利機構。由一開始無人問津,到現在成為香港主要環保團體之一,足見綠領行動努力的成果。

曾經與無數客人打交道,又曾與潮州怒漢店主周旋。掌管葵芳廣場命脈的「大家姐」李慧,見証著廣場在變革前後……

早前民坊啓業運動塲重開,舉行了一場慈善籃球賽,場內觀戰球迷人聲鼎沸,料不到場外一樣熱鬧,街坊們圍成一團,玩起躲避盤、芬蘭木棋、家庭羽毛球等新興運動。

你又雞脾、佢又雞脾,不用問也知道這就是愛心快餐的招牌菜。擺放收銀機旁邊的透明「雞脾櫃」,總能吸引點餐的食客。就算本來不打算吃雞脾,瞥見櫃子裡的油潤金黃,也想感受一下「啖啖肉」的滋味。即使去年附近開了連鎖快餐店,街坊在滿足新鮮感後,還是重投愛心炸雞脾的懷抱。

如果「和記」是一種茶葉,非普洱莫屬。它濃釅、醇厚,經歷歲月的浸淫,愈陳愈香,總散發著一種獨特味道。雄據石籬街市入口逾半世紀,從父親創業再到兒子接手,和記一直是石籬人的茗茶之源。

街場有趣之處,在於個個獨一無二。所謂「街場文化」,其實源於美國黑人基層的社會;沒有正規球場,亦不用昂貴裝備,手上有個籃球便能打出自己的天下。從街場的設施及設計,到每個場地的「規則」,我們都能感受到獨特的「街場文化」。

不管在什麼年代,每個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。儘管是欣賞偶像的才華,或者是尋找心靈慰藉,偶像都會曾經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。從前,屋邨商場亦出現很多「新偶像」,這裡說的其實是連鎖髮型屋新偶像……

清晨7時,啟業邨份外寧靜,路人寥寥可數。
唯獨商場停車場上蓋的籃球場,蠢蠢欲動,每天總會聚上30、40人來耍太極。

隱身在葵盛東商場的廣發餐廳,看上去跟一般港式茶餐廳無異;但當仔細看,便會發現無論店裡店外牆上卡位都貼著幾張「獎狀」和鬼仔鬼妹當主角的學生照海報,看似「九唔搭八」…

在順天做開鎖匠36年,錫記從不敢在年三十放假。
年三十人人提早收爐,為團年飯張羅,就是錫記最繁忙之時 ,「大家落街買雞買燒肉,進進出出,忙得一頭煙就忘記帶鎖匙;冬天風也大嘛,吹一吹就關門,有次我六時想收檔,就看到有人急急跑來。」

Close Menu